我要大机会 > 消费资讯 > 消费品涨价谁在买单

消费品涨价谁在买单

| 自迅

2022消费品涨价谁在买单

愈发严重的通胀让企业坐不住,美国国内消费品和生活服务正在全面涨价,虽然不少专家认为整体物价仍在美国控制内,但沸腾的民怨显然已经不是政府搪塞之词可以解决。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消费品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消费品涨价谁在买单

这次涨价覆盖餐饮、电商、日常消费等各个领域。

BCC在2月对1000个欧美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四分之三的企业正在直接涨价以应对增加的成本,这其中成本压力主要来自员工工资,紧随其后的是能源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其中能源问题在制造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调查的千家企业中,62%疲于应对飙升的能源账单,90%则为原材料成本发愁。

全球范围内的成本增长“袭击”的并非只有美企,还有欧亚很多企业。联合利华就表示,随着管理费的持续上升、部分商品的成本将攀升,今年将再次提高价格,而此前这家消费品巨头已经在2021年涨过价。“我们不想提高价格,但我们已经看到十年来的最高通货膨胀。”面对市场质疑,联合利华也作出回应,同时他们表示,只是部分产品和部分市场的价格在上涨,并非全球范围内的统一上涨。

据披露,联合利华旗下品牌所属Ben&Jerry(仅次于哈根达斯的美国第二大冰淇淋制造商)和Hellmann蛋黄酱,这两个公司在2022年就面临35亿欧元(29.5亿英镑)的额外支出。即便疫情缓解,今年销售额有可能上涨,但两家企业仍然表示由于成本增加,销售额的增加不见得会带来利润率的提升。

涨价的不止联合利华,今年,亚马逊的Prime会员费用由$119涨到$139,麦当劳同样也在提升套餐价格,部分产品提价0.5元-2元,披露的原因大同小异。看起来,似乎是原材料、工资和能源价格等因素导致成本增加,因而企业通过涨价来对冲利润不振的风险,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从一些数据我们或许能得到答案。

联合利华2021年全年净利润为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7.75亿元),同比增速达到9%;从2018年到2021年,亚马逊全年净利润依次为100.73、115.88、213.31、333.64(美股)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5%、84%、56%,去年黒五期间更是因疫情冲破往年记录重新登冠;麦当劳在1月底的财务报表中披露,股东利润较去年增长了59%。

数据表明,虽然企业将物流方面的劳动力短缺、美国整体的通胀压力等来作为涨价的合理因素,但很难说是因为利润压力而涨价。以亚马逊为例,近年亚马逊的云服务发展迅速,给集团带来的营收逐年递增,不少机构认为亚马逊的股价被低估。三林以为,涨价是检验会员黏性、信任和消费力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涨价更像是提升估值、增加投资者信心的一种方式,虽然这是以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损耗为代价。

当然,如果说亚马逊、星巴克之类企业明晃晃的涨价有些刺眼,那么更多企业则是选择一种更为隐性的方式来提价,以避免直接刺激消费者。

企业正在以你想不到的方式涨价

我们都经历过这些场景:去麦当劳发现套餐量变少了,去酒店发现泳池没开,去游乐场发现原本免费的业务开始收费,跟团旅游发现接机服务被取消......企业正在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来减少成本,变相对产品和服务提价,且场景之广,手段之多样。

显然,面对增长的成本、高通胀压力,美企已经在通过增加费用、减少服务、简化包装等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将这轮通胀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为此买单,却鲜少察觉。

被网友称为“Keep鼻祖”的美国在线健身服务商Peloton Interactive,在今年一月份开始为自行车和跑步机业务增加350美元的额外费用,而这些服务中有一部分在以前免费提供。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同样在今年宣布停止供应免费的机场班车服务,不仅如此,园内一些受欢迎的游乐设施如星球大战,价格也有上调。虽然迪士尼表示用户可以不选择这些服务,也没有打算全面涨价,但消费者不是傻子,面对这种说辞显然很难接受。

Shake Shack是美国连锁汉堡品牌,在国内也有门店且粉丝众多,被誉为“汉堡界特斯拉”。其首席执行官表示,从3月份开始,除了直接提高产品价格外,针对外卖业务的商品价格将比直接在门店购买提升15%,以应对上涨的配送成本。而在此前,为了抵消原材料、建筑材料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Shake Shack已经多次提价。

对于消费者来说,供暖、食品、衣服等日常消费品和服务正在节节攀升。

但显然,变相的涨价方式很难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这一点,早在之前苹果借环保之名不再提供充电头时面临争议时就已经体现。

是成本增加还是只为盈利

美媒报道显示,劳动密集型项目(如外出就餐、理发店、美容院等个人服务)涨价严重,其中就餐同比增长6.2%,理发美容等个人项目也增长了4.7%。

一些企业出于追逐利润而涨价,一些企业受到通胀压力和成本压力而涨价,面对后者我们很难过分指责,毕竟北美通胀已经到达十年最高,对应之下能源价格正在飙升(包括天然气、电力、汽油等)。那么,企业究竟是出于单纯的逐利还是“入不敷出”不得不涨价?

去年年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一份报告显示,疫情之下的供应链和贸易渠道成本均在上升,单个海运集装箱费率飙升,航线成本上涨了7倍甚至更多。全球集装箱运价飙升的直接结果,就是今年消费者价格可能上涨1.5%。

原材料短缺是另一大难题,电动车就是受其影响的重头行业。锂电池所需的几种金属,如镍、铜、锂和铝正在面临结构性上行价格压力,导致电池成本增加且供货不足,这些都将对电动车产量带来影响,更不用提全球计算机芯片短缺带来的影响。种种刺激下,一些新车售价甚至会比厂商的建议零售价高出数千美元。据外媒报道,福特和通用就深陷配件供应的困境,高价生产出来的配件直接让新车价格迅速飙升。

哈雷摩托也在涨价,其负责人表示,近年哈雷涨价幅度很小,但受供应链影响和不断上涨的材料成本,今年哈雷不得不增加强制性材料附加费来提价。

劳动力成本长时间保持高位,也是企业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而这不仅是因为短期疫情带来的劳动力稀缺现象,而是更长期趋势如零工经济崛起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了,一个难以忽视的原因自然是最近热议的美国高通胀。分析师指出,美国消费品行业利润率开始普遍降低,包括宝洁、家乐氏、好时、劳动力、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等。

货运费用的上涨、原材料的短缺、劳动力费用的飙升、通胀的压力,企业似乎只剩下涨价这一条路可走。最近,乌克兰危机使得国际市场持续动荡,美国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无疑再次增加了企业未来收益和长久运营的不确定性。

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性或结构性因素也在推高企业成本。加拿大皇家银行RBC表示,乌克兰的紧张局势可能会推高能源价格,对俄罗斯的任何制裁都可能扰乱供应链。此外,中国作为供应链完备的世界工厂,其"零新冠疫情"方针的政策也会对企业有一些期待。美联储对利率和气候变化的行动同样会为企业运营带来一些掣肘,目前在欧美国家,ESG已经越来越成为评价一个公司是否具有长久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近两年在国内也逐渐受重视。

一些官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呼吁给企业一些帮助,英国商会(BCC)表示企业存在"营商成本危机",呼吁财政大臣帮助公司。

来自大众的反叛

消费者已经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RBC表示,由于需求量大和饲料成本上涨,肉类价格将保持高位,美国民众正在承受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这还不是终点,未来,食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乐购(Tesco)的老板就表示,今年春季,超市价格可能还会上涨多达5%。

但一切都在涨价,民众能否接受?

最近的官方数据显示,美国企业的加薪未能跟上员工生活成本的上涨,这是过去几十年以来家庭财务遭到的最大危机。看不起电影也喝不起星巴克,生活还怎么进行下去?

对于消费者来说,从价格来看我们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涨价,理所当然认为是成本在增加,但显然,很多时候并非成本在增加。在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冲突正在发生,而欧美一向以重视消费者权益为标榜。

面对消费者的压力,原本一些计划涨价的企业开始收敛心神,仔细思量这是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一些公司也选择不涨价以维护消费者信任。

美国最大的两家廉航之一Frontier Group Holdings Inc.去年5月增加了每个航班段1.59美元的新冠疫情费用,在遭到消费者强烈反对后,6月就不再将该费用纳入基础票面价格中。万豪旗下公司曾收取每晚约5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费",后因消费者的反对而取消收费。

为回应民意,拜登政府开始调查隐藏收费,相关机构正在评估公众意见,一些部门也着手采取行动,如美国运输部计划对航空公司的一些收费进行调查。

正如经济学家所称,收缩通胀往往更容易被企业转嫁给消费者,就像一些企业在商品页面会标注产品重量,事实上很少有消费者去关注这细微的差别,通常大家只看整体价格。拆开奥利奥之前,谁能想到它个头竟然在缩小?

无论是应对成本上涨还是通胀的现实,亦或是出于盈利的考量,企业早就学会用多种策略来增加盈利、减少折扣、减少规格、减少服务等等,等你住到酒店才发现之前能享受的游泳池和健身中心服务已经停用,这才察觉到商家的“良苦用心”。

同样是消费者,这些“转嫁”压力的做法也许正在被国内企业采用,你,察觉到了吗?

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