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大机会 > 生活资讯 > 全球高温还能去北极旅游吗

全球高温还能去北极旅游吗

| 自迅

2022全球高温还能去北极旅游吗

对那些曾经梦想来一次北极之旅的用户来说,这个梦想未来还能不能完成,尤未可知。气候和高温话题也是最近的热点,在这个夏天席卷了全球。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北极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球高温还能去北极旅游吗

极端气候影响日常生活

在开始叙述之前,我们需要厘清一个问题:极端高温并不仅仅只是天气预报上的35℃以上的炎热天气,极端高温是一种失衡的气候问题。

8月初,中国气象局召开8月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蓝皮书的发布也是气候变化的一个信号,意味着气候问题已经是全球人民的焦点。

但在极端高温带来电力系统负载过重、河道水位升高、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直接对人类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问题之前,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极端高温之所以成为全球焦点,是因为这个问题正在从以往我们看过就忘的环境问题,变成了如今的生存问题。

气候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我们措手不及,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经济发展到国际关系......

今年夏天,高温地区带来中暑和热射病病例的显著增加,四川、南京、浙江等地也跟随着热射病一词上了热搜。过高的温度让户外作业变得困难,包括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环境卫生、外卖物流等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直接关系到日常生活。

最近,长三角地区高温少雨、上海地区持续40°以上高温、成都限电上热搜、重庆最高温度已经达到45°......高温问题频上热搜。高温直接带来空调用电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幅增加,不仅是需求增加,在高温少雨的情况下,供电能力在同步减弱。

据《财新》杂志数据,国网四川电力公司16日发布消息称,7月以来水电来水偏枯4成,8月以来偏枯达5成,这就导致四川每日天然来水电量由同期约9亿千瓦时下降至目前约4.5亿千瓦时,且以日均2%的速度持续下降。水库式发电站的发电能力因为缺水问题在下降,高温却让工业和居民用电量大幅增加,直接导致一些地区不得不限电。

在供电量有限度的情况下,现在部分地区基于供电难题,已经对企业用电提出要求,要求优先保证居民的生活用电。限电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厂停工、企业减产、利润下降、最终还是影响员工的薪酬稳定。

如果说电力问题最为直观,因为极端气候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这一影响相对而言并不被大范围知晓。

可能有人不理解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问题有何关联,北极熊、企鹅等等生物没有了好像对于千里之外生活的我们,并无特别影响。但中学生物就讲述过,万物要想生生不息,生态系统需要保持平衡,生物多样性要是都没了,生态如何平衡?

大约从2006年开始,地球上的蜜蜂数量就开始急剧减少,植物授粉也开始变得困难,倘若蜜蜂彻底灭绝,植物的种群延续也会遭受灭顶之灾。这不过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案例,去年利物浦大学生态学家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研究表明高温有可能引起一些物种的雄性不育,且很多生物面对高温都很难应对,日渐升高的温度将很有可能减少这些生物的生育和生存能力,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最终影响生态平衡,影响基于生态平衡生存的普通人。

极端气候影响经济发展

当然,早科技并非自然生物频道,我们更想从经济层面来解释温度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目前已有研究证明支持,且影响将持续增加。

三林在上文提到高温带来的用电紧张,加剧原本已经紧张的能源危机;也提到高温带来河道水位线下降,从而影响船舶海运。这些不过是我们面临的最为直观的、大家一眼能看到的影响。现实是:温度对经济的影响,恐怕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的多。

俄乌冲突时,小麦、糖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蹭蹭上涨,媒体关注,资本圈紧张,可见大宗商品中粮食作物对于经济的影响。但不仅仅是战争会带来粮食供应问题和全球粮价的上涨,高温也会。

每年6-10月本该是江河水流的丰水期,但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已经连续无雨20多天,江苏徐州、安徽阜阳等地遇到60年未遇的高温,长江流域高温少雨的问题,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农作物都有各自的耐受温度,比如小麦为26℃,水稻是34℃,玉米是38℃。每年七八月份是水稻灌浆期,但如果温度高于34℃,会影响水稻的外观和口感,造成水稻品质下降。因为高温和缺水,四川一些粮食产地甚至出现稻田枯黄。5月份前后播种的春玉米本应该在8月收获,因为气候问题,在7月大量减产。

援引《新京报》消息,8月17日,水利部发布数据,此次长江流域干旱导致川渝等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超千万亩,有83万人因旱供水受到影响。8月16日,长江委发布调度令,调度三峡水库向长江中下游补水。

不仅是居民用水,长江流域旱情发展也很是迅速,目前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针对受旱耕地和供水短缺的地区进行调度,以解燃眉之急。但从旱情来看,极端高温带来的干旱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产,对于一些以此为生计的农民来说,减产意味着收入的减少。

俄乌冲突以来,莱茵河承载了德国三分之一的煤炭运量。然而,目前莱茵河的水位已经降至1970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低水位以下,且还在持续下降,相当多的河段已经干涸到关键水位线以下,导致满载船只无法通行。

气候已经对河道水位线产生了影响,从而影响全球航运,进而影响全球供应链。对于德国来说,在能源已然紧张的情况下,煤炭等的运输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也影响了产业供应链,进而影响产业经济。

从消费者到企业,无法忽视的ESG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

气候问题或者说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的摆到人类面前。在以前不少人讨论环境问题,尚能开玩笑说环境问题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不会有大影响,现在,似乎谁也没能带着玩笑的心情说出类似的话。

对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对于综合的环境治理这些问题而言,个体行为当然重要,但更难忽视的是企业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在环境治理上的投入。

到这里,我们再来看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为环境问题应该做出的努力,就不再显得“多余”,再讨论之前早科技专栏中介绍的ESG话题,也变得很合宜。

毫无疑问,企业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正在影响到人类未来的发展,而在投资者和普通散户的环境问题意识“觉醒”后,在未来选择投资标的时,也必然更看重企业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表现。

在之前的文章,三林曾介绍过(《从ESG到气候投融资,这个市场动向需要掌握》),这里就老生常谈,再一次简要介绍下什么是ESG。作为舶来品,“ESG”即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项英文字母缩写,ESG也是目前绿色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参考指标。

可以预见的是,ESG问题中的三大指标特别是其中环境治理能力,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公司存续能力的证明。

在基金今年整体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固收产品开始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包括债基、偏保守类型的纯债、一些理财类产品等等,而在之前的文章中,三林曾介绍过绿债,这一类型也是未来颇有前景的一种投资品种。对于ESG更多介绍,可以参考三林在上面列出的文章。

本文想要提醒各位读者的是,在基于未来ESG主题基金和相关资产投资标的选择时,需要警惕其中的“漂绿”或者叫“洗绿”行为。

1986 年,美国环境学家杰伊·韦斯特维尔德 (Jay Westerveld) 提出了“漂绿”一词,用以形容旅店经营者宣称为减少对生态造成影响而鼓励游客重复使用毛巾,实际目的是为了节约运营成本的现象。

由此,“漂绿”开始被用来形容消费品市场和服务领域的虚假环保现象,逐渐被用来形容非环保型企业虚假鼓吹自己是环保型企业,现在这一行为也出现在金融领域。

由于秉持ESG理念的投资者越来越多,部分投行和基金经理开始攫取ESG投资的金融红利(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根据每经网介绍,“漂绿”行为下,一些名不副实的金融产品混迹于ESG投资之中,导致资金投向不符合要求的领域,统计数据与实际发展不符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一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会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数据进行隐藏,并为自身行为打上绿色标签。

一旦市场上这类虚假数据和信息越来越多,企业ESG披露报告将缺乏公信力和其本身的意义,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绿色发展。

企业和资本市场的漂绿行为,对于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从政策推动到企业,再到消费者,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日益明晰的环境问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说多年前我们说,绿水青山是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宝贵资产,现在这些也许已经不是遗产,而是关系到未来几十年,人类的存续。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也许我们再也无法忽视摆在眼前迫切的气候问题。

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