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款码引发有哪些狂想

| 广辉2

这期间有消息称,3月1日后无论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都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此外,近4年的微信个人收款码数据也会被追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收款码引发有哪些狂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收款码引发有哪些狂想

截止目前,国家并未有追查近4年数据补税的计划,且按相关政策解读,此后个人收款码仍能正常使用,只是具备明显经营性质行为的用户,需按照规定升级为经营收款码,即“商户收款码”。现如今,平台正值用户升级过渡期内,若3月1日后仍使用个人收款码进行经营性收款的,就会因涉嫌违法被查处。

不过,反观这一乌龙事件的背后,我们还能品出哪些深意呢?

线上亦非法外之地,市场亟待加强监管

上述谣言其实最早缘于“微商教父”龚文祥。

去年年底,龚文祥因使用个人微信收款,遭到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合查处,不仅补交了45%的个税,还被罚到破产,其成立并运营多年的“触电会”也被迫解散。

该消息爆出后一度引发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加之彼时正值税务清查的风口浪尖,雪梨、林珊珊偷税漏税事件甚嚣尘上,网红主播们都陷入了人人自危的状态,开始对税款进行大规模补缴,因此龚文祥的敏感发言自然引起了轰动,也间接招致了其话语被断章取义,越传越失真。

现如今,“个人收款码追查4年数据”被爆系乌龙,商家已无集体补天价税的风险,但不少商家已然草木皆兵,其中微商尤甚。

作为个人收款码使用的重灾区,微商业态几乎很少走对公业务。鉴于个人账户是不计入商户经营资金的,这就极易滋生“偷税漏税”、“洗钱”甚至“电信诈骗”等不法行为。线上并非法外之地,电子支付方式理应接受相应监管,规避这些违法行为,打击非法的现金使用需求。

C2CC传媒近期报道的《“真珠美学”母公司涉传被冻结2.19亿元,微商遭严管》一文中就提及,思埠、TST、真珠美学的接连受罚,预示着微商将迎来最严监管,而个人收款码使用新规的上线则又进一步坐实了这一猜测。

事实上,同微商逻辑相似的私域运营模式业已在不少实体渠道中衍生,这主要是源于私域流量成本低,可复用性强而广受推崇。想必此后,私域运营模式将分外强调实体经营背书了。

信息安全问题引发算法推荐强监管,品牌运营模式或迎颠覆

新规推动个体工商户从个人收款码向商户收款码的迁移,意在打破支付领域的垄断,目前支付宝约占55%,微信约占38%,两者在支付领域的集中度极高。

“但实际结果是来了更大的垄断。”

财经观察家张捷指出,支付宝、微信均是由资本控制,前者把控着消费者的具体消费信息,后者则掌握着消费者的社群信息,考虑到国家数据安全问题,隶属于国家的银联必然会被奉为首选,而它是无法形成数据衍生网的,包括无需通过托管账户的数字货币的推行,也将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护公民信息安全的有力保障。

“未来,谁控制了大数据,就等于控制了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加上算法推荐和投放等于控制了世界。”是以,在他看来,国家对网络主权的强调会越来越重要,网络信息更将从资本化向政权化转变。

这就值得玩味了。

此前资本掌握着大数据,它们可通过AI的学习分析和算法能力,用以挖掘用户的真实诉求和观点,并将此间接作用于品牌营销,一旦这一经营模型被瓦解,品牌的运营规则也或将改写。

据记者了解,2021年12月31日,国家网办已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该《规定》同样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就提到,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用户理应享有算法知情权和选择权,必要时甚至可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

当算法推荐被监管,靠算法活着的新消费也将迎来新的拐点。

即以流量决定市场风偏的重营销模式或被打断,品牌将回归以产品研发及创意驱动的新时代,好产品、好创意将有更多机会同消费者见面。在厘清这一关系后,产品经理的春天或许又回来了。

人收款码可以正常使用

2月23日上午,社区蔬菜直通车的摊主李大姐向经济观察网说道。她口中的“码”,是挂在摊边的个人收款码,此前因为一则“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传闻而引发小商小贩的关注,也引来央行的澄清。

李大姐便是众多小商贩的一员,她说自己看到这则消息后,以为个人收款码不能再用,春节过后就申请升级成了个人商用码。

不过,2月22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为政策引发的争议画上了句号。公告称,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同时,新设“个人经营收款码”,用户可自由选择使用。用户使用“个人经营收款码”,服务不减、体验不变,赋码过程免费,并可享受更高效的交易对账等服务。

当日,支付宝、微信也发布公告,个人收款码可以继续正常使用。这也让李大姐们的手机支付收款回到之前习以为常的方式。

在被告知政策保持不变时,她迟疑的说,“又不变了?我3月1号试试旧码还能不能用。现在的码虽然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但是好像会有笔0.6%费用,原来的码好,没有费用。”

二维码支付成线下移动支付主流

2021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针对收款条码管理进行了规定:对于为个人或特约商户等收款人生成的,用于付款人识读并发起支付指令的收款条码,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为收款人提供收款条码相关支付服务的机构(以下统称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并参照执行特约商户有关管理规定,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

该通知自发布起,就引起市场热议,随着施行日期的临近,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优化条码支付服务的公告称,现行“个人收款码”不关闭、不停用、功能不变。

近年,电子支付、数字支付的兴起,第三方支付行业已成为新时代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并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县镇乡村,深度覆盖县域及农村地区,从老百姓(603883)日常生活、农产品(000061)分销等方面切入,聚焦解决“数字鸿沟”等问题,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惠民水平。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用户体量、业务量和支付金额再创新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年9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72亿,占网民整体的86.3%。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支付行业特别是线下收单市场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呈现出良好的复苏态势,根据央行发布支付运行体系报告显示,2021年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370.11亿笔,金额117.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9%和10.32%。

与2021年二季度相比,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对支付行业冲击较大。三季度移动支付业务390.77亿笔,金额126.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8%和8.62%。

根据易观分析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21年第3季度》数据显示,作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重要补充力量的第三方移动支付2021年第3季度市场交易规模77.46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2.55%。其中,第三方支付行业线下交易场景仍旧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整个线下扫码市场的交易规模13.95万亿,环比增长3.95%。

在移动支付线下场景中,二维码支付已成为绝对主流。中国银联《2021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调研显示,受访者使用二维码支付比例继续提升,2021年较2020年提升了11%,已超过9成。移动支付已基本涵盖百姓生活主要消费场景。其中,较为活跃的是商场、便利店及餐饮类中大型实体商户;公共缴费(水电煤、网费等);小摊贩、菜场、水果店等小型实体商店;交通出行(地铁、公交车、出租车、飞机、火车等;综合电商平台等,受访人群覆盖率超过6成。

“去年三季度至今,疫情在国内零星反复,冲击线下消费,移动支付业务受影响较大,而使用个人收款码的商户大都是小微商贩,如果将个人收款条码升级为个人经营收款码,势必给这一人群增加一定的成本。”中国银行(601988)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称。

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