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大机会 > 热点资讯 > 2035年有什么特别意义

2035年有什么特别意义

| 日鹏2

2035年有什么特别意义

  既着眼长远谋发展,又立足当前抓实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35年有什么特别意义,供大家参考。

  2035年的中国令人期待

  2020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站在特殊的历史节点,面对愈发清晰的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令人无限期待。

  “面向2035年,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将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壮举。”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表示。

  “如果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十五年后的面貌,我觉得是——国泰民安。”在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唐任伍看来,到2035年,中国人民将真正实现生有所养、幼有所教、老有所依、病有所医,生活将更加美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到2035年,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将再上一个大台阶,众多科技“卡脖子”难题将被突破打通,数字经济将会更加壮大,在一个欣欣向荣的环境创新处处存在,一个创新型大国、友好型经济体、文明增长体将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表示,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将超越历史上大国崛起引发地区秩序或是国际体系混乱的旧模式,以一种和平有序合作的方式与外部世界互动。

  中国2035年发展计划

  一、2035年具体要实现什么目标?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2035年远景目标怎么实现?

  韩文秀在发布会上回应称,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严峻性、挑战性的一面在上升。但是我们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是人心所向。

  他强调,经济全球化虽然遇到逆流,但是今后还会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在“地球村”越来越小的当今时代,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间的经济联系是由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和全球经济的开放性所决定的,彻底“脱钩”根本不现实,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没有好处。其实,真正想脱钩的少而又少,真心要合作的多而又多。

  韩文秀强调,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关键还是要练好内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力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当然中国要办的事很多,千头万绪,有三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改革、开放、创新。

  “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这些方面已经作了全面系统部署。我们相信,只要做好改革、开放、创新这几件关键大事,就一定能够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他表示。

  对此,韩文秀表示,香港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香港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基础,独特的优势,比如有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与世界经济广泛联系。

  展望“十四五”时期,中央将进一步支持香港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港澳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我们相信,只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加强港澳与内地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澳门就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他表示。

  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好,十四五规划目标肯定是能实现的。

  2035年有什么意义

  中新社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九次五中全会。自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审议中共中央关于五年规划(计划)的建议持续不间断地被党的历届五中全会列入议程。如何看待这一规律性、规范性做法的形成?

  李君如:中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发展经济的探索。“五年规划(计划)”制定是一步一步在实践中摸索的。

  前五个“五年计划”是在摸索中前进,有的计划制定了一年还没制定完,当时的老话叫做“一年制定,制定一年”,有的是计划制定后又调整,叫“计划赶不上变化”,有的计划甚至没有下发,第一个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是探索的过程;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我们的一个重要认识是光考虑经济不考虑社会不行,所以“五年计划”改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从“十一五”开始,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转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搞原来那么多具体细致的计划是不可能的,但没有计划的状态也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把计划改为规划。从没有经验到有比较有经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中国逐步完善计划(规划)的制定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好,这种情况下每5年制定一个规划,每届五中全会制定规划,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结论。

  中新社记者:这次全会的重大议题之一是“十四五”规划。从议事程序看,党的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来年全国人大会议料将讨论审议并通过相关规划存在何种逻辑关系,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程序性、制度性安排?

  李君如: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认识到,党的职能和政府、政权的职能是不同的,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按照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来治国理政。治国理政的方式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请注意这里有“建议”两个字。

  中共中央根据国家发展规划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建议提给政权机关,国务院接到中共中央的建议后,组织各部委办以及部委办联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群众、社会组织等来编制规划。由于政府在全国人大这个最高权力机关领导下,所以规划必须通过人大审议,也就是由人民来审议、修改和通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后成为国家意志。

  党提建议、政府编制规划、人大审议通过规划、全国人民执行人大审议通过的规划,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当中创造的一个非常好的经验。由党来管这事,但党不包办一切。

  中新社记者:您怎么看待“十四五”规划对于中国开启第二个百年发展历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此次全会有何特殊意义?

  李君如:这次全会的意义非同寻常,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都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幸福”还是“复兴”,其实质是要中国赶上时代,把落后的农业国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进一步迈向现代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们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现代化奋斗目标一直在贯彻。

  十九大报告说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既要完成打基础工作,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分两个15年的目标来实现现代化,第一个15年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15年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四五”规划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的条件前提下,开启30年新征程进程中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次全会(即将)通过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议,其意义非同寻常,它是我们直接干现代化的第一个文件,前面都是为现代化打基础。这个5年规划制定得好不好、执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额完成,关系到后面25年的现代化。这30年的第一个5年怎么走,就看今天。

  中新社记者:这次全会也将讨论2035年远景目标。回顾党史可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曾提出过中共中央关于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但讨论远景目标并不是历届五中全会的一道“必答题”,如何看待远景目标这一概念?

  李君如:远景目标一般是在特殊时期、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去研究。这次(全会)处于一个大的转折期,中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转向开启现代化新征程。要通过两个15年来实现现代化,就需要在制定5年规划的时候,也制定2035年远景目标,把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放到15年中通盘考虑,15年规划又以5年规划为基础来提出远景目标。

  这5年是15年中的第一个5年,要把5年和15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所以这次全会除了提出关于5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还要提出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新社记者:中国共产党选择在本届全会专门讨论并就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有何考虑?明确2035年远景目标对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李君如:首先要注意2035年,这个年份重要在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到2050年我们能够基本实现现代化。后来党中央做了两大重要战略决策。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全面参与全球化,加入WTO。这两个重要决策加上当时正在蓬勃兴起的信息化,改革开放举措给中国带来腾飞,实现跨越式发展,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就使我们现在有了非常好的基础,可以把邓小平提出的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15年。

  2035年不仅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两个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而且它是中国现代化提前15年实现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我们把2035年作为远景目标,同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统一考虑,其实是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极其有意义的。

  中新社记者: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疫情加速国际格局演变,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面临挑战和机遇。您能否谈谈中国循序渐进制定“十四五”规划、明确2035年远景目标,对世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君如: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是国内大局。一个是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大局。我们从这两个大局出发来制定规划,这两个大局是相互促进的。

  我们既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机遇,又有严峻挑战。这次全会不仅我们关注,世界也很瞩目。世界遇到疫情,遇到很多困难,有经济学家预计可能今后这3至5年世界经济复苏都很难。中国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现在又制定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但我们不能够掉以轻心。

  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方方面面听取大家意见,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好的规划。规划核心要义就是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最大的一个战略转移。三中全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为中心,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以后,计划经济完全转到市场经济,进一步参与全球化。现在中国明确要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与此同时,整个经济布局是要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格局是根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制定的。

  中新社记者: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百年,能否谈谈开好这次全会,对于党更好地总结建党百年、迎接下一个百年的意义?

  李君如:建党百年是民族复兴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我们做了一件大事,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一步建成了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新中国,要倍加珍惜这个百年。

  第二个百年目标是1949年开始的一百年,已经干了70年。这7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小康生活,后面的30年叫美好生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这次全会讨论“十四五”规划也好,2035年的目标也好,贯穿始终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思路,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把美好生活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