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是什么,中国光伏的前景如何

| 自迅

太阳能作为早已开发且目前也颇有成效的一种清洁能源,一直被寄予很高期待,光伏产业看起来前景广阔。俄乌冲突以来,能源板块涨势喜人,光伏板块也不例外。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光伏板块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光伏是什么,中国光伏的前景如何

海外需求旺盛

就像开头说的,今年上半年,光伏板块势头很好。那么,具体情况如何?根据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上半年光伏主要产业链的同比涨幅在45%以上。其中:

多晶硅环节,上半年全国产量约36.5万吨,同比增长53.4%。

硅片环节,上半年全国产量约152.8GW,同比增长45.5%。

电池环节,上半年全国晶硅电池产量约135.5GW,同比增长46.6%。

组件环节,上半年全国晶硅组件产量约123.6GW,同比增长54.1%。

根据IRENA最新数据,中国光伏历史装机容量占比已经从2015年的19%提升到2017年的33%,并在此之后一直维持 3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到去年,中国当年度装机54.9GW,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当然这也归结于欧美对于光伏需求量的上涨。

以美国为例,奥巴马时期就出台了不少支持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加州,商住、民用或公用建筑屋顶上安装太阳能设备,都可获得州政府多项补助,包括减税优惠、降低安装成本等。政府对于这一行动极为支持,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也使得国内光伏企业在海外表现亮眼。

上半年,国内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约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3.1%。目前,太阳能电池板(如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和组件)所有制造阶段的份额在全球已经超过80%。

所以,在经历了零几年的低谷之后,现在可以说是光伏产业的高光时刻,根据7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光伏全球供应链特别报告》(下称《报告》)2025年时,全球光伏组件生产关键部件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根据在建产能预测,届时中国多晶硅、硅片在全球的生产份额将达到95%。

过去十年中,全球太阳能光伏制造产业已经越来越多地从欧洲、美国和日本转移到中国。目前,中国是世界十大太阳能光伏制造设备供应商的所在地。

种种数据表明,中国光伏在全球市场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

但是,天下哪有好做的生意。

行船走马三分险

看到这里,我们必然认为海外市场缺口巨大,中国光伏产业还有上涨空间,于是乎打开软件开始研究选哪家公司。

只是,行船走马三分险。

无论是市占率背后的供需隐忧,还是海外缺口背后的政策不确定性,都让国内光伏产业仍处于走钢丝的状态。

走钢丝意味着,供需失衡下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和行业内卷,而欧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带来出口困难,一夕断供带来投入打水漂。这两个可能性中,无论哪一个成为现实,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我们不妨先看政策利好下的产能过剩问题。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年底,我国光伏发电并网装机累计容量已达3.06亿千瓦,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

太阳能光伏的战略产业布局,在政策支持下成本下降超过80%。报告显示,中国光伏组件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国低20%,比欧洲低35%。

低价和高需求,带来了中国光伏产品在全球的高市场份额,让国内的太阳能光伏成为世界许多地方最具价格优势的发电技术。

但凡是有利有弊,政策利好等原因带来成本大幅降低的背后,也让国内光伏产业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导致了光伏供应链供需失衡。

根据上述《报告》,到2021年底,作为关键太阳能光伏元件的硅片、电池以及将其组装成太阳能电池板的全球产能至少超过需求100%。

但整体供大于求的同时,又有一些零部件供不应求,形成两极分化的奇观。多晶硅就是其中典型,跟其他产品不同,多晶硅本身需求大,加上技术门槛较高,再叠加硅料价格的上涨,该材料在过去一年中已经翻了两番。

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行业整体的供需失衡,一些材料的供不应求,都显示出火热光伏背后的隐患和问题。

不确定性正在增加

说完供需问题,我们不妨再看看出口问题。

国际局势不明朗,大争端少有,小摩擦不断,这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共识。而这些摩擦,直接影响了水平分工的全球供应链,由此影响各国产业,再波及产业之下每家企业、每个工厂。

在光伏产业,由于国外政策一直变化,也增加了光伏产业未来的不确定性。

过于集中的供应链带来了供货风险,过高的市场份额冲击了欧美本土企业,众多因素叠加,让欧美各国开始频频出手,贸易保护被提上日程。很多人不免联想到之前的新疆棉事件,涉及到大国博弈的话题本篇不做赘述,不过在光伏能源这一块,因为地缘政治等叠加因素,也让前路变得不那么平坦和确定。

美国作为中国光伏出口大国,最早开启了本国的贸易保护,对国内企业生产的光伏产品展开了制裁。在去年年底美国签署通过《维吾尔族强迫劳动预防法》(UFLPA)(以下简称《涉疆法案》),由于国内工业硅和多晶硅有近半的产能都来自新疆,此举无疑对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增加了难度。

7月末,国内就有两家光谷组件龙头企业在美国陷入诉讼,量价分别为A股市值千亿的组件巨头“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虽然两家暂未发表声明,但从业内推测来看,这次事件很大一个原因可能是美国WRO政策(Withhold and Release Order),也就是“暂扣令”。

该政策要求出口企业给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提供一些证据,以证明其产品不是强迫劳动生产、制造,只有这样美国才会撤销WRO,产业也才能入境。

说到暂扣令,这并非今年才有的事情,上面三林提到欧美国家对于中国光伏产品多有限制,特别是涉疆问题上,借人权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行为早已有之。企业心里不满,却也无可奈何。

当然,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既然从国内直接出口行不通,那就从法案上想办法。

目前国内厂商的解决渠道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国内工厂设定“美国”专供,将新建光伏项目向云贵川等西南一带转移,另一方面就是在东南亚建厂,离中国近,便于建立完整供应链,也更容易通过美国海关的限制,其中头部企业早在2015年左右就已经在东南亚完成投资设厂。

目前中国光伏企业很多都是通过东南亚工厂向美国出口组件,隆基、天合、晶澳、晶科这中国四大组件头部在东南亚均在投资建厂,且供应链也较为完整。通过东南亚迂回出口至美国,以减少出口障碍。

只不过,到目前来看,这一迂回方式也压力见涨。

据权威杂志PV Tech消息,7月初,在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要求提供新进口文件后,光伏产品进入美国将面临组件原材料溯源等新问题。作为《涉疆法案》新流程的一部分,CBP目前要求提供说明多晶硅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石英来源的文件。

针对这一法案,ROTH Capital Partners投资银行的Philip Shen发布研究报告称,要是光伏组件制造商缺乏此类文件,就算是从东南亚地区运往美国,货物也可能因此推迟12个月。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三林在上文写到光伏产业出口的潜在风险,并非是要唱衰未来光伏行业,而是想表达:居安思危是行业长远发展不得不注意的事情。

现在跟2012年被欧洲联盟打压时的情况不同,彼时我们市场、原材料两头在外,现在,国内的光伏又经过十年发展,供应链完善,有足够的韧性,才能够在欧洲能源危机之下抓住市场。

抓得住机会,也要守得住市场。

光明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找得准方向,还要能吃得了苦、蹚得了浑水、走得过弯路。已知的风险未必可怕,解决问题迎头赶上才是正理。2012年,我们曾多次经历“双反”,被欧美制裁后,大量光伏倒闭,行业惨淡,现在不也挺过来了。

以史为鉴明得失,中国光伏的未来不会差。


光伏是什么,中国光伏的前景如何相关文章:

光伏板块股价业绩向好,利好哪些概念股

光伏组件巨头创新高利好哪些概念股?

8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