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大机会 > 热点资讯 > 数字藏品虚火骤降为什么?

数字藏品虚火骤降为什么?

| 自迅

2022数字藏品虚火骤降为什么?

腾讯旗下“幻核”平台已经跳水,在数字藏品交易群中,却依旧热闹非凡。究竟是表面的繁荣,还是光明未来的插曲?水面之下的暗流又将流向何方?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数字藏品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资本市场,翻车的事情时有发生,倘若往前考古,加杠杆、借贷炒股的风险在清末就有苗头,三林最近就在一档播客(苹果客户端名称:商业就是这样),听到了一个真实的“翻车”事件。

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新的国度建立之前,不仅是政坛风起云涌,资本市场同样动荡,甚至演变成帝国崩塌的导火索。

1872年,李鸿章为了给轮船招商局筹集启动资金,发布了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这种来自西方的筹资方式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流通。有股票和市场的地方,总是风险和机遇并存。

当时被称为“橡皮”的橡胶行业和西洋公司股票,就成为1910年上海最被看好的市场机会,散户狂热,机构开出空头银票并大加杠杆,最终酿成“橡皮股灾”,这也成为清朝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百年前的一次市场崩盘,跟今时今日的数字藏品有何关联?一个是股市崩盘,一个却是看起来颇具前景的数字藏品产业,笔者为何在聚焦数字藏品的文章中,提到这次“橡皮股灾”?

大概是因为,历史大抵都有规律可循。

事实上,每一次的崩盘,不管是股灾或昔日的P2P暴雷,还是曾经出现不少造富神话、今时今日却饱受诟病的虚拟货币,亦或是政策一边扶持一边却又谨慎对待的数字藏品产业,每一次的崩盘以后,都少不了泡沫、杠杆、投机、侥幸心理,以及系统性的问题。

1910年会出现橡皮股灾,一个原因是当时汽车工业起步,带来橡胶轮胎等配件需求量的增加,然而中国不产橡胶,民众想挑选好公司、买到心仪的股票,只能来源于当时一些内部渠道或是代理公司。

数字藏品(NFT)在一开始也是发迹于国外,最早的个人投资者通过资讯关注到无聊猿等一批国外交易平台。囿于交易门槛高,包括登录国外的交易平台有门槛、交易需要通过数字货币钱包进行结算、找到投资机会转手买卖不算容易、严重依赖一些充当“中间商”的机构或个人发布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1910年的上海就出现不少贸易公司和橡皮公司给股民荐股,并开始了“倒买倒卖”的生意。

当时上海一家名为“麦边洋行”的小洋行就做这一工作,一些橡胶公司同样参与其中。不过,众多参与者中,属“麦边洋行”的老板麦边,一个擅长市场营销、酷爱打广告来给股民“洗脑”的英国人,做得最为成功。

在今天,我们不妨看看周围那些玩数字藏品的朋友,哪个没加过一些所谓的“公益”交易群,这些群气氛热烈,交易流水单刷屏,群主号称纯公益,每个活跃的群友都是数字藏品十级玩家,群内氛围感十足。大家一开始都是围观的玩票性质,谁曾想玩着玩着,持有的原本号称限量的数字藏品就跳水了,一小撮人几个月工资就没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骂骂咧咧退群。

所以,不难发现,当有人开始说可以空手套白狼的时候,雷也就此埋下。

橡胶和贸易公司的老板们心思开始活络,他们一边去银行贷款,一边忽悠股民说国外的橡胶市场行情很好,并通过给早期为数不多的股东分红来吸引眼球。甚至在他们的“怂恿”之下,外资银行承诺股民,拿这些橡胶公司的股票做抵押,就可以在银行里贷款。

银行给的可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大洋行、大银行利用自身的信用和地位,为这些买卖公司背书,橡胶市场的行情就这样被炒起来,价格虚高,泡沫巨大。推荐橡胶公司的小册子(就像今时的荐股书)一册难求,橡胶股票高价买卖转瞬即富,银行接受民众用橡皮股票做抵押贷款、贷来的款又可以买橡皮股票,股民通过这一方式无限加杠杆,投机者遍布角落......

虚拟物品的价值泡沫

上文我们所说的市场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想象。

有人不以为然,现代的金融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至少现在银行不可能让用户利用虚拟资产进行大额借贷,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数字藏品交易市场初期,在二手市场高价收购的二道贩子,最终将这些收购的产品都转手去了哪里?

富豪们花费千万购买的古玩字画,能留着自己观赏或是送人以表心意;名媛斥资购买价值不菲的珠宝玉石,尚能佩戴和彰显身份地位;即便是游戏中成交价上万的虚拟物品,但凡是好游戏且虚拟物品的稀缺性得到普遍认可,不管是一把武器还是一株草药都是需求。

这些跟投机的区别大概就在于,愿意花上万购买虚拟物品的RMB玩家毕竟是少数,且不少是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现在我们随便问一个数字藏品买家的购买目的,恐怕十个中有九个半都是为了转手后获利。

‍据媒体爆料,那些高价收购的数字藏品,不一定会直接流转到用户手上,而是被复制后再次流通。据了解,一些小的平台发行的所谓数字藏品,很可能不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复制品”。

三林曾在之前的早科技专栏中,介绍过数字藏品和NFT的重要价值——唯一性和稀缺型(戳右侧标题阅读:不明白区块链,就搞不懂Web3和NFT)。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藏品,无论是交易还是流通,整个过程公开透明,交易价格可见,交易流程透明,且不可篡改。

所以,如果不是使用区块链技术,藏品就可能被复制,价值自然也会被稀释。一旦平台倒闭跑路,用户拥有的所谓藏品,既失去流通价值,也失去交易资格,隐患开始出现。

不仅如此,有平台利用用户和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设置种种规则来“套利”,比如设置用户账户的提现门槛。

数字藏品市场,问题多到数不清。平台发行价299,售价转瞬变成29999;淘宝买图200块,上链后售价20000......这些中间的增值缘何产生?笔者以为,至少不是其实际价值。

7月20日,据界面援引知情人士消息,腾讯计划裁撤“幻核”业务,并且早在7月初幻核对外的业务就已停止。

很多人对于币圈和数字藏品持观望态度,所了解到的泡沫也仅仅是来源于远不符合藏品价值的高价交易。但从上面的事实来看,打击投机炒作只是虚拟资产市场最为常见的方式,往往海面之下才是巨大的泡沫冰山。

需求决定价值

事实上,数字藏品有其存在的价值,从文化属性来说,有些数字藏品具有艺术价值,从市场角度来看,虚拟物品并非就是泡沫,需求决定价值。让鲸探出圈的敦煌飞天,就是其与敦煌美术研究所合作,这就属于稀缺IP的价值,这也是虚拟物品的价值证明,文化艺术的价值,确实无法用数字衡量。

文创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颇具创新力、有望提升大众文化审美的重要产业,一直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彼时数字藏品遍地开花时,也正是有这部分因素在。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时至今日,数字藏品的行业漏洞和标准不明,正在稀释这个产业应该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一些艺术品本有望利用区块链标识的唯一性,为艺术品版权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方式,却不曾想作品炒作后的价格,甚至高于艺术品自身的版权价值。

更有甚者,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一些小的平台甚至不给艺术作品“上链”(不上链自然就少了区块链“引以为傲”的唯一数字标识),就是卖电子图片,用户群也变成了维权群。

文创市场还来不及探索区块链和数字藏品的更多可能性,就受到了打击投机客产生的余波和连带影响。现在,数字藏品平台用户流失、价格缩水、藏品滞销,一些平台关闭、老板跑路,留下再次被称为“韭菜”的个人用户。

所以,我们从来不否认区块链在泛文娱领域的价值,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数字藏品价格背离价值的投机炒作。

数字藏品虚火骤降为什么?相关文章:

数字藏品是不是一场虚火?

8308